1. 首页 > 乡村建设

费孝通乡村建设派(费孝通乡村社会学)

费孝通乡村建设派(费孝通乡村社会学)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费孝通乡村建设派,以及费孝通乡村社会学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今天给各位分享费孝通乡村建设派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费孝通乡村社会学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1. 费孝通的人物生平
  2.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要解决什么问题?
  3. 费孝通眼中的乡村本质是什么?

1、费孝通的人物生平

费孝通(1910年11月2日~2005年4月24日),江苏吴江(今苏州吴江区)人,当代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

年4月24日22时38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人物生平早年经历1910年11月2日,费孝通出生于江苏吴江。

年11月2日(清宣统二年),费孝通诞生于江苏吴江一个重视教育的知识分子家庭。 六岁入吴江县城的第一小学,后转入振华女校就读。1923年,转入东吴大学附属一中。1924年开始发表文章。

人物简介 费孝通出生于江苏吴江。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年,费孝通调查了江苏省吴江县开弦弓村的经济情况。后来他到伦敦经济学院求学,以这个调查材料为基础,写成著名论文《江村经济》,1938年出版,在英国受到重视。

2、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要解决什么问题?

费孝通认为,乡土社会的秩序是靠“礼”来维持的,礼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只要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礼治社会便不需法律来维持秩序,无讼是乡土社会的特色。

费孝通还谈到了教师的任务问题。他认为,教师的任务不应该只是传授已有的知识,这些学可以在书本上去学习,主要是在引导学敢于向未知的领域进军。

分别从乡村社区、文化传递、家族制度、道德观念、权力结构、社会规范、社会变迁等诸多方面深度解剖了中国乡土社会的结构及其本色。

.《乡土本色》一章大抵是全书的总论。费孝通将中国社会的基层定义为乡土性的,这一章描述了中国社会的基础,同时也是全书的基础,后文差序格局,礼俗社会之根源,都在于此“乡土性”。B.乡人不识字是智力问题,不是知识问题。

3、费孝通眼中的乡村本质是什么?

乡土本色 大抵是全书的总论 ,它从“乡”与 “土”的社会特征入手来谈乡村社区如何从家庭这样 的种子长成中国基层社会的参天大树。在《乡土中国》的第一章“乡土本色”中,费孝通为中国社会下了一个定性—“土”。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在这一章中,费孝通将中国社会的基层定义为乡土性的,这“乡土性”带有三方面特点:其一,“乡下人离不了泥土”。乡下人以种地为最普通的谋生方法,因而也最明白泥土的可贵。

费孝通认为乡土社会中有很多文盲的本质原因在于乡土社会的本质,而不是乡下人的“愚”。乡土社会中的文盲并非单纯地从文字和语言的角度去理解,因为文字和语言只是传情达意的一种工具,并非唯一的工具。

其次,乡土性是一种文化传统。乡土性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特色,传承着乡村文化的元素,如传统美食、表演艺术、庙会等。乡土性文化的传承和塑造,往往得益于乡村社会的良好传统和习俗。乡土性是一种存在感。

依附到新学的行政体制中来。总的来说,乡土中国的作者费孝通认为文字下乡是多余的,是由于乡土社会的本质决定。然而,也有分析认为文字下乡运动的实践是在乡村大量开办新学代替私塾,这推动了村庄趋城性的社会生态改变。

关于费孝通乡村建设派和费孝通乡村社会学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费孝通乡村建设派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费孝通乡村社会学、费孝通乡村建设派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