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农业技术

农业技术在地理题中应用-农业技术在地理题中应用有哪些

农业技术在地理题中应用-农业技术在地理题中应用有哪些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农业技术在地理题中应用,以及农业技术在地理题中应用有哪些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今天给各位分享农业技术在地理题中应用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农业技术在地理题中应用有哪些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1. 为什么说农作物布局在农业生产上具有战略意义?

1、为什么说农作物布局在农业生产上具有战略意义?

首先我们先了解农业,进而在说农作物布局的战略意义,下面我们一起分析一下。

农业是一个最古老、最原始的行业,但却是一个永远不会被替代、至少在可预见的未来是一个不可替代的行业。农业行业由农、林、牧、渔四个大产业组成,仅就农业产业而言,是一个农作物的产业,它由大田作物和园艺作物构成,而大田作物又可分为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绿肥作物三大类。显然从类别上看粮食作物仅是粮、经、饲、果、菜、花等农作物方面的一个类别,但从其重要性上讲,它却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产业。因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首先要以粮食为基础。

农作物生产是以农用耕地为基础的。2002年全世界只有农用耕地15.34亿hm2,除去多年生作物用地,计有14.04亿hm2可耕地,大约有7.57亿2用于种植粮食作物,比例为53.92%;2002年中国有农用耕地1.54亿hm2,除去多年生作物用地,计有1.44亿hm2可耕地,大约有1.09亿hm2用于种植粮食作物,占可耕地比例为75.69%;由此可知,世界上一半可耕地,中国的3/4可耕地进行粮食生产,突显出粮食作物在农业中的作用和地位。

粮食作物是生产粮食的产业。粮食作为人类最基本的一种生存必需品,一直具有无可比拟的社会政治意义。这一点,不仅仅只表现在发展中国家,还通常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爆发冲突的一个焦点。因为粮食问题,乌拉圭回合多边贸易谈判几乎流产;因为粮食问题,欧共体12个国家农民把拖拉机开上街头;因为粮食问题,美国开创了高额补贴农民的先河;因为粮食问题,韩国农民把“有机肥”抛进主张开放稻米市场的某研究所(柯炳生,1995);中国曲折的入世谈判,焦点是农业,核心是粮食。

在中国,从古代“深挖洞、广积粮”的施政纲领到20世纪的“以粮为纲”的发展战略,都显示了历代政治家对粮食问题的极度重视。20世纪50~70年代,为了摆脱国家贫穷落后的面貌,党和国家政府提出“工业以钢为纲”、“农业以粮为纲”的口号,动员全党抓农业,一把手挂帅抓农业。但是在当时全国人民有相当多的人民处于饥饿半饥饿状况,抓农业就是抓粮食,粮食就是农业,而是不讲成本、不讲代价,只要生产出粮食即可。在付出高昂的代价下,1978年我国粮食总产量突破3亿t,达到人均318kg,使全国人民解决了温饱。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动科技进步、加大农业投入的政策,开创了“以粮为纲、全面发展、因地制宜、适当集中”的新局面,但仍然把建设国家商品粮基地作为农业这一头等大事的重中之重。经过20年的艰苦努力,1998年中国粮食生产达到5.12亿t,出现了基本平衡、丰产有余的好局面,使全国人民基本达到小康水平。进入新世纪后,中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由于退耕还林(草)和战略性结构调整,粮食播种面积由1998年的11379万hm2下降到2003年的9941万hm2,粮食供需出现缺口,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再次于2004年、2005年、2006年分别发布“1号文件”,要求全党全国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把粮食生产作为中心任务,再次突现了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粮食是农业之本的深刻的社会政治意义和在社会稳定中的作用。

粮食在农业各产业中,对国民经济总产值的贡献率是较高的。1978年农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8.4%,而粮食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1%,即在农业贡献中粮食占了近2/5;1992年农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3.9%,而粮食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6%,粮食增加值仍占整个农业(农、林、牧、渔)对国民经济贡献的1/4(柯炳生,1995)。这个比例在20世纪50—60年代肯定会更高,尽管在进入本世纪后也会随着农业与农村结构调整会降低,但绝对量则一直在增加。另一方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工业产值在逐年加大,2003年食品工业增加值达到1.3万亿元,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1%,其中粮食是食品工业最主要原料之一。因此,尽管粮食在农业以及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直接贡献率减少了,但间接贡献仍是很大的,而且会随着食品工业迅速增长,粮食的地位与作用只会加强,而决不会削弱。

不同农作物在不同时期的价值不同,农业生产是最基本的,民以食为天,农作物在一个国家之中不可或缺,合理的规划农作物的布局,以使得农作物的经济价值达到最大化,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及社会稳定当然具有战略意义。

农业合理布局的重要意义,是由农业自身的特点决定的。地域性:各地的自然条件、资源状况和社会经济技术条件各不相同,发展农业生产的优势和劣势也不相同;各种农作物、林木、畜禽和水生动植物等对自然资源条件各具有不同的生态适应性,对经济、技术条件的要求也不一样。合理安排农业生产布局和结构,可使各部门、各门类各得其所,充分发挥地区优势,达到地尽其力,使劳动力、资金和生产资料的投放尽可能的用在能够带来更大效益的方面,以较少的能量和物质投入,尽可能获取较多较好的产品,取得较大的经济效果。综合性:农业的各部门、各门类之间,以及它们和环境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物质转化和能量循环的完整系统,即农业生态系统。合理的农业布局和结构,可使农业各部门、各门类之间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综合的潜力,提高物质转化和能量循环的效率,使物尽其用。季节性:农、林、牧、渔业以及各种农作物的生产都受到特定季节的限制,因而劳动力的使用常出现忙闲不均的现象,得不到充分利用,光、热、水、土等农业资源和基本设施也会出现季节性余缺现象。




农业布局又称农业配置。是农业各部门(农、林、牧、渔业)和各部门内部各种生产门类及其种类和数量在地域空间上的分布和组合。农业布局和农业结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农业结构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农业的各部门和各生产门类相互之间的比例关系及其结合形式。在安排各部门、各门类地区布局时,必须考虑到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建立合理的农业结构;在建立一个地区的农业结构时,必须以组成这个结构的各部门、各门类的合理地区布局为前提。因此,不能把布局和结构割裂开来,孤立地、主观的安排某一生产部门或某一生产门类的发展。

中文名

农业布局

又称

农业配置

释义

种类在地域空间上的分布和组合

农业部门

农、林、牧、渔业

意义

农业合理布局的重要意义,是由农业自身的特点决定的。农业生产的特点如下:

①地域性

各地的自然条件、资源状况和社会经济技术条件各不相同,发展农业生产的优势和劣势也不相同;各种农作物、林木、畜禽和水生动植物等对自然资源条件各具有不同的生态适应性,对经济、技术条件的要求也不一样。合理安排农业生产布局和结构,可使各部门、各门类各得其所,充分发挥地区优势,达到地尽其力,使劳动力、资金和生产资料的投放尽可能的用在能够带来更大效益的方面,以较少的能量和物质投入,尽可能获取较多较好的产品,取得较大的经济效果。

②综合性

农业的各部门、各门类之间,以及它们和环境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物质转化和能量循环的完整系统,即农业生态系统。

合理的农业布局和结构,可使农业各部门、各门类之间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综合的潜力,提高物质转化和能量循环的效率,使物尽其用。

③季节性

农、林、牧、渔业以及各种农作物的生产都受到特定季节的限制,因而劳动力的使用常出现忙闲不均的现象,得不到充分利用,光、热、水、土等农业资源和基本设施也会出现季节性余缺现象。

合理布局

合理的农业布局和结构可以充分发挥劳动力及其它农业资源和生产设施的潜力。合理的农业布局和结构,必须综合考虑四个问题:①要有利于充分发挥自然资源和经济资源的潜力。②要有利于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③要有利于满足时常对农产品多种多样的需求。④要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果,不断增加经济效益。概括地说,合理农业布局,就是要综合考虑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资源效益,并且做到因地制宜、各有侧重。

合理的农业布局要求农业各部门和作物尽可能分布在条件最优越的地区,而每个地区内的农业各部门又保持着合理的比例,能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历史演变

农业布局受自然、技术、社会、经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并经历着历史演变过程。

封建社会因生产力水平低下,利用改造自然的能力很薄弱,故农业布局表现为分散性和自给自足性。

资本主义时期,随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利用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增强,交通运输发达,农业布局表现为农业生产地域专业化和商品化。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通过国家计划和市场调节,农业布局趋向合理的地区分工和农业各部门的合理结合,并逐步由自给、半自给性生产转向较大规模地商品性生产,由单一农业经营转向农工商相结合的综合经营。

研究

农业布局研究的内容包括:

①农业生产条件评价

着重分析、评价农业生产条件对农业布局的影响;

②农业部门布局

又称“条条布局”。在分析农业现状的基础上,确定农业各部门的发展方向、规模、水平、分布与增产途径;

③区域农业总体布局

又称“块块布局”。以地区为基本单位,确定区内农业主导部门和次要部门,建立合理的农业部门结构体系,实现农业生产的区域化和专业化。

原则

研究和安排农业布局应遵循以下原则:

①按自然、经济规律,因地制宜,发挥地区优势;充分、有效、合理地开发利用农业资源;综合考虑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②有利于促进农业各部门的合理结合和共同发展;

③农业布局应与农产品加工工业布局适应;

④考虑市场和交通条件,以利于促进商品农业发展;

⑤全面考虑国家、地方和农民生产与生活的需要。

农业社会关系

在社会主义农业布局实践中,要求正确处理好以下关系:

①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与新发展的和待开发的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关系。在大力发展老基地的同时,选择生产条件优越、原有生产基础好、产量和商品率较高、增产潜力较大的若干地区,作为该项农畜产品的新生产基地。

②地区间专业分工与区内综合发展的关系。有计划、有步骤地实行农业地域专业化,使各地区间农业生产有合理的专业分工,而每个地区内专业化部门与辅助部门又合理结合、协调发展,形成合理的农业地域结构。

③农业部门与作物布局的集中与分散,要因部门或作物而异。如粮食作物因种类多,适应范围广,且各地需要量大,以分散布局为主,实行分散与集中布局(商品粮基地)相结合;而经济作物宜适当集中,向区域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问题解析

农业是国民经济建设和发展的基础产业,农业的发展既受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影响,又受市场需求量、与城市和工矿区的距离、农民文化技术水平等社会条件的影响.利用当地自然条件的优势,把要发展的农业部门或农作物,布局在适宜它本身发展、生长最有利的地区,是因地制宜的重要内容之一




这个问题吧,看地域也看国情的。美国可以以生产大豆为主那是因为人少不愁吃,而中国目前的农作物种植是以能让各地人民吃饱饭为主的。而且中国地域广阔,必须因地制宜,按层次分布种植区域。例如南方水稻,北方小麦,高寒地区的人民也是要吃饭的,所以他们种些自己能种活的青稞。这是跟气候和各地千百年的传统有关系的,政府能主导的只是改善种苗提高产量。

.土地流转的最终结果是越来越集中

实际上,每一个时代的更迭不是后者覆灭前者,而是在前者的基础上有一个突破性的飞跃,是一个生产方式的转变,是一个新模式的诞生,是一个新的大环境的形成。种植大户的数量与规模化经营程度以及机械化程度有很大的关系,虽然中国的国情不同于美国和日本,而且在当前农业的先进程度上,中国稍微落后于前面两个国家。但是,在土地流转以及种植大户方面,从研究文献来看,其发展经过应该是相同或者相似的。

美国和日本,种植大户的数量的变化经过了四个阶段:基本稳定、快速上升、快速下降、平稳下降。这其中看上去有一个不符合逻辑的变化,那就是大户的数量为什么减少呢?我们仔细想想,也是可以理解的,大户数量的急剧增长之后就是大户的生存问题,随着大环境的逐渐形成,势必会出现“优胜劣汰”的现象,剩下的的都是专业的农户,而土地也会变得越来越集中,规模化经营程度就越高,这是一个进步的过程。近些年来,中国农业的发展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连续十多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是有农业相关,从“三农”到如今的“互联网 农业”,大力推动了我国的农业发展。随着土地流转程度的提高,大户的数量也是处于上升的阶段,我们在市场上可以看的出来,大户规模化经营是必然的趋势。研究文献表明,美国和日本,实现上述四个阶段的演变将近用了35年的时间,而研究人员根据中国的实际国情,大胆的推测,我国的农业现代化、规模化经营的实现速度是快于美国和日本两个国家。最终实现,大户数量越来越少,但是大户的质量和专业素质将会越来越好,土地也会越来越集中在这一部分人的手中。

二.服务是新的赢利模式,越周到越好

那么问题来了,当越来越多的土地集中在大户手上的时候,是不是就意味着他们将会越来越依赖各界给予的服务支持?答案是肯定的。传统的观念里,农业服务有三大要素:良种、良法以及良好的农资农机。在未来,这是远远不够的,当大环境淘汰一批不合格的种植大户之后,剩下的一批人,是有足够的能力去获取这些东西的。他们真正需要的,是一体化的解决方案。

先正达是国际种业的巨擘,它必然有着自己一套先进的商业模式。从行业人士解读来看,实际上它的模式并不是想象中那么尖端和无法复制,相反,他们的模式是很容易模仿的。但是,却鲜有企业可以复制,问题在哪里呢?

我们先来看一下先正达的做法:

先正达模式应该说是国际巨头领域最为超前的模式:一体化作物综合解决方案。基于其植保、种子、农技服务方面的优势,先正达旨在帮种植者搞定一切。在全球农业规模化的趋势背景下(大到美国的农场化,小到日本的小型规模化),作物综合解决方案定会成为有竞争力的模式之一。

1)通过自身研发和并购合作包括全部除草剂、杀菌剂、杀虫剂、种衣剂、种子、草坪和花卉在内的丰富农资产品,并在相应的市场上占据优势,为业务整合奠定基础。

2)整合农资产品和农技服务,将原有产品线重组为八大作物单元,以种植者需求为导向,提供包括生物解决方案和化学解决方案在内的作物整合解决方案。

拿大豆做一个例子,先正达是怎么做的:

在巴西南里奥格兰德、巴拉那河、圣卡塔琳娜州和南马托格罗索州,受高科技种子的应用及2012年IBP(综合业务伙伴)新商业模式推动,先正达在这些地区大豆种子销售量翻了一番。公司在巴西南部的合作伙伴数量已从6猛增到17。

IBP战略将大豆种子相关的产业(合作社和育种站)转化为公司合作伙伴。合作伙伴在研究、生产和销售领域分享专业知识和后期获得的利润。

IBP战略由于其专家团队而表现优异,这支团队为农民和先正达会员做评估和建议,帮助他们更好地根据市场推出大豆品种。这将确保农民得到更高质量的种子,在同一地区提高生产力。在这种情况下,品种差异化和种子生产力是最终的评判标准,这意味着是否能获得销售的增长和更高的利润。

专家的利用可以为种植户提供更好更周到的服务,从而实现会员数量的扩充。当下互联网特别看重“粉丝经营“,而这些会员,企业不会仅仅把他们当做小白,而是会不断地增加粘性,使之成为自己的粉丝。实际上,另一方面,我们也可看到,先正达这样的做法,反而更能够加固渠道力,找到紧密的合作伙伴。

所以说,农业受到互联网多大的冲击,服务肯定是不能够被忽视的重要环节,否则肯定不会有出路。一体化的解决方案能够帮助农户降低生产过程中的成本、控制田间种植过程中的风险、增加收货后的作物效益,说它是农业发展的解决方案,我看行!

以冬小麦,六盘山以东,次为高粱、糜子、马铃薯、高粱、甘薯①粮食生产布局,在淮河秦岭以南.粮食生产是农业生产的主要成分(见中国粮食作物地理、高粱.第五:第一,玉米,青藏高原地区以青稞、春小麦,而大豆、春小麦为主.第二,尤其是西南地区,但占比重不大,稻谷占粮食总产量70%乃至90%以上、莜麦、谷子等则缩减很多,玉米扩大很快、玉米、谷子等、玉米为主、甘薯为主谷子为主,西北灌溉沃洲农业地区以春小麦为主,粮食作物种类多而杂,次为谷子,以春小麦、谷子,青藏高原以东,20世纪60年代以后,旱地以玉米.第四,全国各县市粮食作物各有其组合特征、长城以南,东北地区以玉米,平原地区有较多的双季稻,淮河秦岭以北、大豆.南疆等地以冬小麦和玉米为主.第三、大豆等为主、高粱、大豆、甘薯比重也较大、糜子等.在丘陵山地区域,内蒙古及长城沿线地带

关于农业技术在地理题中应用和农业技术在地理题中应用有哪些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农业技术在地理题中应用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农业技术在地理题中应用有哪些、农业技术在地理题中应用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